理论观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赜

    张靓;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指导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通过厚重的文化底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通过生动的实践蕴含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5年09期 No.22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启蒙的深刻意蕴与文化自信的弘扬

    张琦;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之路,其中蕴含的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推动文化强国的创新性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探索路径从理念构想走向现实应用,系统性地推进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多重保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使人民群众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支撑。

    2025年09期 No.22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 全球治理下能源安全共同体的生成逻辑、认同意蕴与中国推进

    县祥;

    能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共同体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操落地”。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碎片化”的现实背景为能源安全共同体的生成制造了契机,能源治理基本问题应由“谁来治理”转向至“治理的最优路径”,治理结构的去中心化、目标的多样化与方向的多极化才更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能源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推进须在关系认同及理念认同的基础之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能源合作俱乐部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并在国际贸易、市场开放、风险管控等方面争取战略主动,从而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2025年09期 No.22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内在逻辑与三重维度

    张赫中;吴文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一个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整体系统。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时代特征、文明创生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逻辑、时代逻辑、文明逻辑三者相统一的整体性角度系统回答了“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对于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发达国家现代化、国际政治变革及人类文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No.22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以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黄瑜;张春燕;

    建设海洋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二者具有深刻的耦合性。建设海洋强国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当中。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以建设海洋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维度、深层次、长远性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以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高品质的海洋文化建设、高标准的海洋生态建设以及高效能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9期 No.22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哲学研究

  • 超越工具论与原罪论——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辩证审视

    苏丽媛;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新型的数字技术对人的生存境遇产生双重影响。AI工具论和AI原罪论关于人工智能前景的论争忽视了人工智能的社会性。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从人、技术、社会的动态视角出发,指认技术的社会性,辩证审视现代技术,为智能技术“向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发。梳理“机器资本化”到“智能资本化”的现实演进,对智能技术异化人的资本根源进行分析,以此解构AI原罪论将智能技术视为具有内在危害的技术恐惧叙事;由此,要用以人为本的逻辑引领资本逐利的逻辑,以具体举措释放智能技术在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潜能。这便驳斥了AI工具论将智能技术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决定社会进程的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2025年09期 No.22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沉思与批判:《德法年鉴》时期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变革

    谭雨露;

    马克思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嬗变历程,其中《德法年鉴》时期构成了其早期思想转变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突破根植于《莱茵报》时期的社会实践并促使马克思做出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的重大抉择。退回书房后的马克思开始了政治领域的批判研究,并在《德法年鉴》中展开了从“宗教世界”转向“世俗世界”的批判、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超越并探讨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因素;马克思的思想便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发生变革的,他认识到市民社会是解剖现代社会的核心所在,在与各类思想交锋和批判中走向实践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思想的内在变革不仅成为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动因,更使他逐步靠近历史唯物主义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启迪。

    2025年09期 No.22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经济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安徽省为例

    丁熙熙;王泽强;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驱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战略支撑。作为安徽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链、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升级焕新等方式,构建起具有安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然而,安徽省民营企业仍面临着关键要素结构性短缺、政策效能不足、区域发展失衡和核心环节“卡脖子”等发展困境,亟须从要素保障、制度设计、区域协同及产业链生态四个维度综合施策,探索形成促进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徽范式”。

    2025年09期 No.22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绿色发展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理和实践路径

    程浩;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蕴含着绿色发展基因。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辩证统一的逻辑关联。新质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场域,绿色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价值指引,两者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理念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成逻辑等方面具有耦合性。新时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需要在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绿色生产关系、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培养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期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赋能作用,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2025年09期 No.22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基于财会监督背景下的村级财务核算与监督管理研究——以H省为例

    王娟;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为财会监督搭建了“四梁八柱”。但财会监督对村级财务的监督还存在盲区。本文以H省为例,以村级财务核算与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监督力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实行村账“事务所代理”模式;四是要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2025年09期 No.22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社会学研究

  •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陈温如;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乡村青年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乡村振兴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与现实中青年参与度不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出发探究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即青年价值取向影响行为选择、青年能力水平影响身份定位、乡村振兴相关制度影响青年返乡入乡意愿、乡村资源要素影响青年价值持续性发挥,应从转变青年发展观念、拓展青年乡村认知、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完善引才留才机制等优化路径。

    2025年09期 No.22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乡村振兴背景农民主体意识提升研究

    王新燕;张佳楠;

    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主体意识提升有助于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美好目标。因而振兴乡村的实践中要跳出“就乡村而论乡村建设”的思维局限,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农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当前农民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村庄在经济基础、治理结构、文化氛围、生态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都制约着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然而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健全的乡村振兴政策、高速发展的乡村经济、逐步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愈发提高的农民文化素质等,在为农民主体意识提升“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路径探索提供了借鉴。

    2025年09期 No.22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可行能力视域下残障老年人的双重弱势与困境突破——“三维九域”服务支持体系构建

    冉光懿;

    老龄化趋势和残障化样态对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残障老年人作为双重挑战的承载主体,应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进程中受到重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系统解构残障老年人“老残一体”双重弱势困境,揭示其在物质保障、健康赋能、教育发展、社会融入四个方面可行能力缺失的结构性矛盾,并构建“三维九域”整合性服务框架,通过制度维度聚焦法律保障、机构协同与资金统筹,构建顶层设计支撑;社会支持维度着力家庭赋能机制、社区融合网络和服务理念革新,重塑社会支持生态;服务维度推进智慧康养技术、专业人才培育和双适化改造,夯实服务供给基础。促进残障老年人可行能力的恢复与建设是破解当前服务系统分立的有效举措,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其他特殊群体的服务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229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苏日娜;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老龄化加剧与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挑战,通过梳理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演进,总结西部地区养老模式实践探索,发现西部地区养老服务面临城乡及供需结构失衡、外部支持体系薄弱等困境,根源在于政策落实、资金、人才及社会资本参与不足。为此,提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创新多元服务模式、强化多元支持体系等路径,以构建适配西部地区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2025年09期 No.22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文化发展研究

  • 本然、实然与必然: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逻辑

    朱夫夫;徐平;余立;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结合”之道,“根据不在中国历史之外,只在中国历史运动之中”,需循其历史逻辑:本然层面,古代以“主客交融”的理念根基、“多元统合”的实践方法、“知行相济”的主体性实践,奠定了文化生命体;实然层面,近代文明蒙尘下,“失衡的结合心态”导致文化发展动力衰减、“拼盘式结合”造成文化回应能力丧失、“机械结合实践”阻滞文化自我更新,使其在“古今中西”之争中无法自我涤垢;必然层面,新时代“融合”之道,在“双创”与现代化实践中巩固创造主体性,在融汇民族与世界优秀成果中巩固民族主体性,在把握“魂脉”与“根脉”的“第二个结合”中巩固内核主体性,“必然”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5年09期 No.229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

    刘一新;张丽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创新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在数字时代,将人工智能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相融合,是对文化传播理念的又一次更新,是对技术创新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回应。当前,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相融合的实践进程中,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与智能产品的创新研发为传统文化传播效率、形态创新和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重构注入加速发展动能;但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引发的传播生态重构也使传统文化面临文化本真性消解、算法殖民化和伦理安全等风险挑战等新型传播困境。因此,应从文化内核嵌入、算法主权建构以及主流价值嵌入等方面,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

    2025年09期 No.229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教育研究

  •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李林;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以我国各族人民为历史形成的实践主体,以统一延续、多元一体、互相促进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凝聚和发展作为价值追求而形成的一套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体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系团结稳定与促进共同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中,需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系统推进学校和社会多场域教育载体的构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培育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历史认知,增强民族情感,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年09期 No.229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产学研视域下高校思政专业教学改革的三重逻辑与实践

    李阳;金松;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政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产学研视域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政专业教学改革的三重逻辑与实践。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瓶颈,指出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其次,从“产学研协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借助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的新场景,以及构建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素材库等;最后,探讨了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和制度化路径,实施产学研导向的教学改革。此类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还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No.229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AI数字人赋能线上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郭慧婷;秋瑞;危雁麟;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AI数字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AI数字人的内涵及其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其次通过问卷从基本了解、体验期望和应用看法三方面调查AI数字人线上教学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线上微课录制为例分析了AI数字人在线上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发挥的五大优势;同时,进一步从学生情感表达、教师数字素养、社会伦理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说明AI数字人应用于线上教学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并据此得出AI数字人在赋能线上教学改革中合理有效应用的结论,即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完善线上课程建设,进行数字化教学创新,进而实现降本增效,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

    2025年09期 No.229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

    荀泉;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自适应和智能化等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打造沉浸式的教育环境,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辅助;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保障学生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可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实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2025年09期 No.22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困境及系统思维下的突破进路

    王月;郭祖全;

    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者技术和思维能力持续迭代的挑战、教育内容持续整合优化的挑战,以及教育方法中选择和运用创新的困境、教育环境中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的困境、教育评估中量化困难和实效欠缺的困境。系统思维在结合了数智化技术以后克服了自身在实践中的痛点,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突破进路提供了先进的分析方法。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数智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系统的整体性、突变性、层次性、目的性、自组织和开放性等原理,结合系统的信息反馈律,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并促成创新,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持续整合优化,避免教育环境中出现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025年09期 No.22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战略思维教育的必要性、困境与进路探析

    刘源涛;

    战略思维能力不仅是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能力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战略思维教育肩负着面向未来、面向学科、面向人生培养人的重任,其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紧箍咒”“拦路虎”“绊脚石”也亟待人们破解。为了探寻大学生战略思维教育的前进之法,需要坚持思政引领,坚守正确的战略方向;强化师资力量,培养真懂、真用、会教的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增进学生的领悟与自觉;推动实践落实,加速知识向思维内化。

    2025年09期 No.229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革新——以“一体两翼三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例

    胡中俊;邓纯余;田静;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体两翼三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尝试。在应用这个教学模式时,教师要贯彻“大思政课”理念与“思政金课”标准,要锚定“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有效教学目标,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耦合,要坚持学情调研、有效教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2025年09期 No.22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吕婷婷;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深推进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面临着思想认知、能力本领和现实保障方面的困境。科学界定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深刻阐释其提升的价值意蕴,精准诊断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系统构建一体化视阈下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025年09期 No.229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人文学者的“精神跋涉”:陈平原散文视界中的学术演进

    赵程程;

    学者的治学姿态是陈平原观察人文学界的重要视点。从这一维度下考察,陈平原散文中的人文学术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效仿“五四”建立的研究范式;二是陷入浮躁空疏的迷途;三是形成学术史研究的“时尚”,走出“五四”的余荫;四是“五四”的召唤、重审和对话。“五四”成为了陈平原散文视野下人文学术历史演进的“标尺”。而这一笔墨的背后乃是陈平原“为人生”写作的体现。

    2025年09期 No.229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梦与现实交织——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的浪漫性

    杜陶然;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转型期的重要作品,兼具俄国浪漫主义的“多余人”书写与存在主义的思想萌芽。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幻想家”形象的精神史意义、复调叙事结构及城市空间象征,但对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尤其是其独特的浪漫诗学缺乏系统阐释。本研究运用文本细读法,从情境、情感和哲学三个维度解析作品的浪漫性表征:白夜的梦幻时空建构、乌托邦爱情的诗意表达,以及自我牺牲的超越性价值。研究表明,作品通过独白叙事展现了孤独者精神超越的心路历程,以"白夜"意象隐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性地融合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性思考,为心理现实主义开辟了新路径。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陀氏早期创作的阐释空间,更揭示了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演进的内在机制。

    2025年09期 No.229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浅析——兼谈攀枝花市主要景区语言景观状况

    李君;肖阿呷;

    学界对于我国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对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二是对国内某一城市(或某一城市中的景区、街区等)的语言景观以及乡村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三是对国内语言景观的外文翻译情况进行专门研究,四是对校园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五是对语言景观开展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还对攀枝花市主要景区语言景观状况进行了考察,攀枝花市主要景区语言景观体现出了“语言景观设计的风格多样”“在双语标牌中,优势语码明确”“语言景观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三个方面的优点,同时景区语言景观还存在“汉语拼音拼写不规范”“汉字书写繁简字使用不规范”“景区语言景观语码种类不足”“景区个别标牌的质量和设计水平有待改进”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2025年09期 No.229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