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怡帆;仝广辉;
互联网凭借其交互性与便捷性的独特优势,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和信息传播机制。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圈群化现象日益凸显。网络圈群化在促进信息传播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网络暴力滋生、价值观扭曲的潜在风险,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高校、社交平台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025年07期 No.227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 赵静怡;
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稳定性和时代性,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强大功能。将民族精神贯穿于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对多元思想形态环境下强化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视域中考量民族精神教育时,要坚持整体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目标导向、设计衔接性与递进性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工具,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视域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必然举措。
2025年07期 No.22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 闫咏梅;米瑞芳;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向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教学新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O2O教学模式”助力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载体创新及提升思政教育温度。相对于传统教学“O2O教学模式”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线上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网上资源开发不足、网上解答流于形式等问题。因循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师学生共促共建、高校社会紧密联系的原则,以“线上学知识+线下讲道理”“线上做任务+线下做评估”“线上发疑问+线上解困惑”探寻高校思政课应用“O2O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为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思路借鉴。
2025年07期 No.227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薛宜林;
作为一门以真善美为终极追求且富含人文关怀的学科,如何确保育人成效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的重中之重。审美心理学的出场为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提供了重大契机,二者间具有高度适切性,而悲剧美感的引入则能在美感经验的传达中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旨。其中,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剧美感的真谛正在于诞生自历史必然性悲壮中的崇高,生发于旧事物的先天脆弱和新事物的后天不足;其审美效果源自于对复杂情绪要素的统筹整合,呈现于教育对象的认知、行动及意趣;其心理作用机制起始于对悲剧整体获得感受基础上的局部感知,达成于对悲剧局部进行剖析前提下的整体把握;其应用原则限定于对纯感受层面假性偶然悲剧及其短期震撼的规避,受制于对人心灵层面真性必然悲剧及其过度冲击的缓解,归结于对人思想层面悲剧审美经验及其极端转化的杜绝,是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2025年07期 No.227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 王益土;王思琦;邓耀力;
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扎实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建设”,把卓越工程师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应然之举。本文在分析卓越工程师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上,阐释卓越工程师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的模式,提出了完善教育内容、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建立阶段培育体系,以创新与实践为抓手,从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出发,在联合卓越工程师精神融入教育内容、完善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由单一向多元、理论向实践转变。
2025年07期 No.227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 杨麒平;侯雪;卢雪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则直接影响其教学效能与育人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内在需要。破解“协同机制缺失”的制度困境、缓解“价值认同危机”的外部压力以及回应“教学胜任力不足”的现实挑战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正向驱动作用,需建立政策-社会-能力互嵌的耦合模型,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资源支持;重塑价值认同、构建传播矩阵;实施三维工程、优化评价模型,最终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供给良性生态支撑。
2025年07期 No.227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 马云霞;代晶晶;
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建设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激发其养成斗争、实干、创新、担当的精神品质,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引领主流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振精神风貌,助力现代化建设。当前,面对复杂网络环境冲击,“佛系”“躺平”心态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到位及家校社教育合力不足等挑战,还需从强化思政课建设、注重实践锻炼、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家校社联合发力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砥砺奋斗现代化建设。
2025年07期 No.227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本期数据